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0篇 |
免费 | 706篇 |
国内免费 | 36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46篇 |
综合类 | 389篇 |
化学工业 | 1047篇 |
金属工艺 | 139篇 |
机械仪表 | 101篇 |
建筑科学 | 70篇 |
矿业工程 | 66篇 |
能源动力 | 100篇 |
轻工业 | 66篇 |
水利工程 | 50篇 |
石油天然气 | 288篇 |
武器工业 | 28篇 |
无线电 | 80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02篇 |
冶金工业 | 75篇 |
原子能技术 | 46篇 |
自动化技术 | 196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3篇 |
2024年 | 236篇 |
2023年 | 216篇 |
2022年 | 228篇 |
2021年 | 256篇 |
2020年 | 306篇 |
2019年 | 279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277篇 |
2015年 | 252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335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244篇 |
2009年 | 224篇 |
2008年 | 242篇 |
2007年 | 219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71篇 |
2004年 | 141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82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1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采用等离子弧增材系统实现了不锈钢/高强钢异质异构增材构件制备,等离子弧增材构件具有良好的沉积形貌及优异的力学性能.为揭示叠合方式对等离子弧异质增材构件的宏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特征影响,研究采用了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拉伸及硬度等测试方法.结果表明,不锈钢/高强钢异质异构增材构件中存在两种过渡形式,即以奥氏体枝晶过渡和马氏体组织过渡.增材构件横截面硬度波动较大,主要是混合过渡区域的高合金元素导致的组织变化引起的.叠合方式的改变能够显著影响材料性能,在强度下降不多的情况下,提高材料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53.
非均匀润湿性微通道表面池沸腾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高温热氧化与表面改性技术并结合电火花线切割工艺在紫铜表面制备了3类非均匀润湿性微通道表面,微通道顶部接触角分别为8.6°、88.1°、156.1°,通道内部接触角为113.2°。经饱和池沸腾试验表明,具有超亲水性顶部(θ=8.6°)和超疏水顶部(θ=156.1°)的微通道表面临界热通量分别较紫铜表面(θ=88.1°)提高了61%和35%,最大传热系数分别提高了2.3倍和6倍。气泡动力学可视化研究表明:非均匀润湿结构能够显著抑制气泡的合并与团聚,使得气泡之间存在的间隙成为液体补充路径,这是临界热通量提高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54.
木质纤维素解聚平台分子催化合成航油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油作为一种重要的空中交通燃料,它的不可替代性和航空业碳减排的压力,迫使航空业对生物航油的需求不断加大。由于油脂原料的局限性,使得未来生物航油的原料将趋向多元化发展,逐渐延伸到糖、木质纤维素等原料。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具有储量丰富、廉价易得的优势,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制备航油的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木质纤维素组分中的碳链结构与航油分子的碳链结构不匹配,所以木质纤维素制备航油的技术关键在于如何以中间分子,如CO和H2小分子的费托合成路线以及糠醛、乙酰丙酸等木质纤维素解聚平台分子的合成路线,通过合适的催化反应合成长链正/异构烷烃(C8~C16)。由于木质纤维素解聚平台分子保留了原料组分中的碳骨架以及多种功能官能团,比较容易通过合成方法来调控燃料的品质和特性,所以近年来有关木质纤维素解聚平台分子催化合成航油的技术途径及其催化工艺的报道不断涌现。为了充分认识此类航油技术的发展潜力,本文以糠醛、乙酰丙酸、多元醇等几种重要平台分子的碳链构建方式为线索总结了合成航油的各种技术途径和相应的催化工艺。并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从技术应用性和化工过程实现的角度分析了各种技术途径的优缺点以及所面临的共性难题,同时对未来生物航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55.
随着摩尔定律趋于终结,处理器性能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处理器微体系结构的优化改良,而处理器微体系结构的优化改良离不开体系结构模拟器的辅助,因此体系结构模拟器在现代和未来的高性能处理器设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体地,体系结构模拟器可以辅助进行处理器微结构探索、芯片逻辑验证、硅后验证环境搭建、系统软件开发等工作.首先,介绍了开源模拟器与处理器设计的关系,并指出开源模拟器在辅助进行处理器设计方面的不足,同时对处理器厂商使用模拟器辅助进行处理器设计的方法和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对用于处理器微结构优化和改进的性能模拟器的校准方法进行了总结,然后对模拟器的纵向和横向优化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对新型异构模拟器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模拟器的发展和基于模拟器进行处理器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6.
针对随机分簇算法未考虑节点位置和对节点能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萤火虫聚类的异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优化路由算法(IFCEER)。该算法将改进萤火虫聚类算法用到高能节点分簇中,在时间充裕的数据传输阶段预测与聚类中心和基站等位置相关的主副簇头,进而形成结构紧密的全局最优簇集合,避免簇头可能集中于局部区域造成簇半径随意扩大的缺点,平衡了异构节点的能耗,降低了频繁重新聚类消耗能量的风险。仿真实验结果显示:与原有算法相比,在自由空间模型主导的100m×100m监测环境和多路径衰减模型主导的 300m×300m监测环境中,网络内第一个节点死亡时间分别延迟43%到225%;随着节点间传输距离的增加,300m×300m 监测环境能耗减少达到60%。 相似文献
57.
摘要:提出了VANET/LTE-Advanced异构网络架构,并重新规划信道使用及接入模式,提高车载设备之间通信的有效性,增强公平性并兼顾自由度。以车辆间通信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并比较IEEE 802.11p MAC协议,基于协议序列信道接入机制,提出基于协议序列-IEEE 802.11p的信道接入算法,将“基于调度”与“基于竞争”的信道接入结合,完善IEEE 802.11p MAC层协议。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协议序列-IEEE 802.11p的信道接入机制与UI模式及IEEE 802.11p模式相比,实现了用户平均吞吐量和平均数据分组发送时延性能的权衡,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为充分利用数据库的资源,研究了在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中实现数据分布与交换的“主存”中间件实现方法。利用XML跨平台特性和主存/辅存的工作原理,结合基于服务的中间件技术,运用于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系统中。系统以访问“主存”中间件服务器中最新XML数据为主,访问相应子系统为辅,通过复制分段方式实现数据的一致性。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实现了数据传输同步机制。 相似文献
59.
面向微处理器和可编程器件加速器的混合异构多核体系结构的可重构计算环境,采用程序员熟悉的函数描述格式,在运行时根据软硬件划分的结果,动态实现到软件函数实体代码或者硬件函数实现电路的连接。为降低重配置开销,提高系统性能,统计了各个硬件函数的调用次数和次序,并结合其运行时间和硬件面积等信息,设计了一种预配置算法,尽量使配置和计算能够重叠处理,从而缩短系统的整体运行时间,获得更大性能加速。 相似文献
60.
针对非均质和富水地层中地下连续墙成槽施工诱发槽壁坍塌失稳的发生机理和破坏模式研究尚不透彻这一现状,利用空间离散技术构建了地下连续墙槽壁极限状态下的三维离散型破坏机制。基于该破坏机制和极限分析上限定理,通过将土体非均质特性和孔隙水压力引入内外能耗功率计算获得了极限状态下槽壁的安全系数目标函数。利用非线性规划算法对该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地下连续墙槽壁安全系数的最优上限解。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计算得到的槽壁安全系数分别与已有计算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安全系数与已有计算结果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考虑土体非均质特性和孔隙水压力的耦合作用对地下连续墙槽壁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参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非均质性对地下连续墙槽壁安全系数有较大影响,地下连续墙槽壁安全系数随地下水位高度H w的升高和黏聚力非均质系数k c 的增大而减小,随重度非均质系数k g 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